在我国被称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时期,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当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99美元,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为5.3%,我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41.8%,出口则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4%,国内循环的比重为64.6%。到2019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98美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6年的5.3%上升至2019年的16.4%,我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从41.8%上升到53.6%,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为17.4%,国内循环的比重上升到82.6%。将来,随着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会逐步逼近至20%、25%,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会逐渐向70%、80%逼近,国内循环的比重也就会从2019年的82.6%,逐渐趋近90%,甚至更高,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也就会更为加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体,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经济要发展好,各个地区应该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竞争力,有竞争力的产品不仅要卖到国内市场,也要卖到国际大市场,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和资源则需要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来提供,所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与时俱进的论断,也是正本清源。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被描述为出口导向,如果出口减少了,难免会影响发展的信心。既然我国是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体,不管国际经济如何,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我国的经济就会稳定发展。

专访林毅夫: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

《中国经济周刊》:您为什么强调中国经济学要进行自主理论创新?又该如何进行经济学理论创新?

林毅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按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可谓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奇迹,但其间国际上也充斥着“中国崩溃论”。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经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反思主流的经济学理论思潮并进行理论创新很有必要。这既可以帮助我们洞悉国际上主流经济学理论适用的局限性,也有利于我们抓住时代机遇,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并讲清楚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