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2月11日刊登题为《为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做好准备——我们能打破恐慌和忽视的恶性循环吗?》文章,作者是加文·亚梅,现将文章摘编如下: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1月30日宣布,源于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研究人员很快识别这种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测序,但在防范全球流行病方面,我们的准备不足导致全球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数不断增加。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很可能成为一种流行病。世卫组织已经启动一项6.75亿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98元——本网注)的预防和应对计划。

当流行病暴发时,全球卫生捐助者纷纷出手提供大量资金来抗击疫情。然后,正如我们在2014年至2016年的埃博拉疫情或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所看到的那样,一旦疫情得到控制,捐助者就会转向其他关切问题。因此,我们从未真正着手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流行病防范系统。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会执行董事彼得·桑兹将这一模式称为一种“恐慌和忽视的循环”。2月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敦促该组织的196个成员国“投资于疫情防范”,不要“恐慌”。

不能“眼不见心不烦”

长期以来,全球公共卫生一直在与“眼不见,心不烦”的悖论作斗争。一旦某种疾病似乎得到了控制,政策制定者或资助者就对其视而不见,即便这种疾病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性。疟疾就是一个例子。从20世纪3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球61个国家发生了75起疟疾卷土重来的疫情。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一旦这种疾病似乎得到了控制,政策制定者就会撤回对疟疾项目的拨款。

更近一些时候,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疫情也凸显了这一悖论。当疫情暴发时,人们很快发现许多卫生领域的重要全球公共产品长期以来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中包括地区和全球监测系统,以及流行病疫苗和其他技术的研发。

在西非埃博拉疫情发生后,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表明国际社会可能终于一起行动起来,以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流行病防范系统。多个独立调查小组和委员会就全球应对埃博拉疫情行动中的薄弱点进行了事后分析,并提出改革流行病防范系统的建议。拟议中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国家防范疫情的能力;改善世卫组织对流行病的应对;调动新的资金用于流行病防范;加快研发控制疫情的医疗对策(疫苗、诊断和药物等)。

其中一些改革措施已经付诸行动。例如,2017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成立了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以资助流行病疫苗的研发。人们还发起新的倡议,努力为控制疫情筹集更多资金,世卫组织的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基金和世界银行的流行病应急融资基金就是两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