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关于瓜达尔,可以有同样的设问。
总结一句话,当我们说“建设”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的西式精英不懂得什么叫“建设”,不懂得我们所说的“建设”的内延和外涵。
甚至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们熟悉的“建设”一词,不仅是个动词,同时还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整套意识形态的名称和符号,是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成果,尤其是,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的结果。
曾经,它还是中国革命的理想和梦想本身。
近代的文艺作品里,会有这样的台词:打走了日本鬼子,我们就能好好搞建设了!
解放后那几代人说“建设”的时候,也并不会强调建设的成果可以怎样享受,而是把建设当做任务和使命,当做倾注热情和寄托人生的对象。所以才有了两弹一星功勋英雄们的那种奉献。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凡是关心时事听说了“合作草案”新闻的,不需要官方动员,自动就会想到——建设伊朗,建设伊朗的民间。并且,其主体是伊朗,伊朗人在中国的支持下,在波斯的大地上,建设伊朗。
让因为制裁而停滞的百行百业复兴,更新飞机和汽车生产线,修建高铁和更多的地铁,甚至开发出适合本地人口味的方便面……总之,是让伊朗普通人的日子更好过。
其实,中国人认识到,国家设计一带一路,有国策的考虑、针对国际结构的考虑。说白了,就是用一带一路取代那种打着“全球化”旗号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但是,人们也相信,这个过程可以改善各地民生,在各个国家兴起现代化建设,帮助这些与我们素昧平生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脱贫,“先富带动后富”。
但是,接受了当代西方理论的各路精英,往往脑子里没装配这个想法。因为他们讲述的版本,是按照海湾战争后的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大英帝国再加上好莱坞电影里的罗马帝国,胡乱拼凑出来的版本。
唯一的意义,就是展示了当代帝国理论的盲目和愚昧。这些精英如果玩网游,多半是想不到开荒种菜的。
红军的借条
最后,我想说一个“红军借条”的故事: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向一个藏族寨子的居民征集青稞作干粮,凡是借了粮的人家,都写了借条。那时连纸都缺,所以这些借条写在木板上、门扇上……
那支红军再也没回来。时间一长,大家觉得“借条”没用,就丢弃了。其中一户人家在补墙的时候,就把木板“借条”给砌了进去。直到几十年后,想拆了旧房翻新,意外让这张木板重见天日,一下就轰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