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擅长“隐军于市”我们身边这些日本品牌都是军工骨干

日本军工企业或者说产业目前面临着一些困境,但时同时我们也看到,从历史长期的维度来看,日本的军工生产能力还是很强的,不可小觑。

战后日本在军事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为了建设潜在的军事大国,日本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军备之路,那就是“隐军于市”,将军工生产能力扩散于整个工业基础,扩大和夯实自己的战争潜力。三菱、NEC、川崎、富士通、尼桑、松下、斯巴鲁、日立,这些知名的日本民营企业都是日本军工的骨干。其中,三菱、川崎、NEC和富士通还曾一度进入全球军工企业100强。

日本擅长“隐军于市”我们身边这些日本品牌都是军工骨干

日本10式主战坦克是三菱重工生产的主战坦克

除了“隐军于市”,“一家饭多家吃”也是日本军工体系的重要特征。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的潜艇生产。长期以来,自卫队的潜艇都是由川崎重工和三菱重工轮流来生产,它们的竞标毫无悬念,如果今年是川崎,那明年必定是三菱。这两家企业的潜艇生产线均在神户港,相距不过几千米。日本这种“一家饭多家吃”的办法,主要的目的是尽量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军工生产,如此一来,这些企业的军工产能虽在平时“吃不饱”,但在战时却可以同时开足马力,大幅加强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动员能力。由于日本的武器出口在战后也受到了限制,所以日本为了降低军品的成本,一直极为重视军民两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力争将部分军品生产融入民品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还可以依托民品的产能保证战时动员能力。曾有日本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测算,如果日本军工生产企业放开手脚进行生产,仅在武器出口方面,日本将占有世界舰艇市场的60%,军用电子市场的40%,军用车辆的46%。而在武器生产方面,一年内便能生产1000到2000枚中远程导弹。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似乎感觉到日本一旦挣脱束缚,立刻可以成为一个军工强国,似乎都可以跟美国去叫板,是不是真的这样?这个数据是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的军工企业和产业的这种现实水平,还是说有一些美化或者甚至是神话的色彩?

日本擅长“隐军于市”我们身边这些日本品牌都是军工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