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角度来讲,有些没认识到的问题,实际叶片断裂,它很多都是由于震动共振引起的。”时任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的宋文兴坦言。发现问题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攻克了叶片断裂的难关。据悉,那些年工程师们解决了五六百项科研难题,定型装备部队后又解决了三百多项多项。
在李宏新看来,太行发动机研制的过程就是一个跟故障作斗争的过程。一方面发动机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成熟;另一方面,从事发动机相关工作的人员也是经受了考验、锻炼和成长。
经历了将近20年的艰苦努力之后,太行发动机的研制终于跨越了最艰难的阶段,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明。随着太行发动机大批量生产交付部队使用,在历练中逐渐走向成熟的还有发动机制造企业,更是培养出了一大批成熟的技术工人。
图片说明:《军工记忆》节目截图
以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志强班班长李志强为例,他1983年从部队复员,来到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35年间从一名复员军人成长为有重大贡献的高级技术工人,其贡献在于极大地缩短了发动机的生产周期。
“装配工作就相当于脑外科手术一样,中途换不了主刀大夫。”李志强认为,单靠一个班次装配会影响发动机交付周期。为此,他们就研制出了一套“倒班操作指导”,在生产任务急剧增多时,可以实现三班倒缩短交付周期。
图片说明:《军工记忆》节目截图
对于歼-11B系列换装国产太行发动机,时任航空工业沈阳所副所长、型号副总设计师季晓光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我们的航空发动机已经装在了我们的战斗机上,虽然它有一些不足,但是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我们已经达到了可用的状态。”
经历数十载摸爬滚打,“不太行”的“行发动机走出了澡盆曲线,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可靠性愈发出色,歼-11BS、歼-16以及部分歼-11B开始都使用国产太行发动机。今年年初,在成飞发布的一条宣传片中,出现了一架安装了太行发动机歼-10C,并涂上了中国空军的灰色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