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中国的公路、铁路、电网、通信网的水平在全球非常突出,近年来继续强调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智能电网和新能源产业链是非常重要的,在智能驾驶方面,“智能网联”也是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条腿走路的前提。所以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处于一个很好的环境,能否这样去看?

卢晓:

当年美国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基于二战以后的全球政治经济安排,美国作为战胜国的领导者,处于全球治理的独特地位,所以大批美国企业都是以全球治理的思维方式来推动很多事情,所以当时他们确实是着眼全人类的,从一开始就按照最高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来顶层设计,这与中国当年很多企业不得不从低维度、从区域市场逐步升维很不一样。

我们刚才提到高质量发展是“无界”的,主观上要有始终向最尖端技术领域攀登的决心,客观上也要与自己原先的产业基础和外部环境相适应,要做好战略规划,不能一步跨得太远。

比如法国在时尚精品领域有路威酩轩集团,但法国就没有在汽车上追求顶尖,而是选择雷诺和雪铁龙这样比较独特的大众路线,为什么?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从粗线条分析来说,因为当时主要是美国控制了石油,在巨大的共同市场当中,要多消耗石油才能产生规模效应,美国汽车行业和能源行业的巨头与金融寡头结成联盟,形成了国家的统治阶级,所以在产业发展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先后次序,美国主要发展汽车、航空航天,这些行业在美国国能也形成了先发优势,虽然美国建国之初也有铁路巨头,但在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下,铁路的发展就滞后了。

卢晓:历史赋予攀登世界巅峰的机会,中国企业一定要把握住

即使美国总统拜登是“铁路迷”,也很难改变既成格局

那么在欧洲,一方面仍然有一部分汽车市场空间,但另一方面,空间不足以支撑很多国家都发展高端汽车,所以最终法国和德国在发展汽车产业精度方面就达成一种均衡,另外,在火车和航空航天上,法德又形成了合力,大致上是这样的过程。

那么回到中国,首先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国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那么这个14亿人的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足以承载中国在所有行业、所有领域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新基建的基础上,开放市场竞争,充分发动群众,调动企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