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政府的“洗脑赢心”工程彻底改变了香港人的深层意识和心理结构,形成了港人对“左派”、“共产党”、“大陆”、“社会主义”的极度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与内地逃往香港的国民党达官显贵、大资本家和知识分子的“仇共”心理相呼应,使得“恐共”、“仇共”成为香港社会的基本民情。

再加上港英政府采取“行政吸纳政治”策略,成功地团结了上层华人精英,香港社会形成了对内地的排斥心理,随着香港经济的起飞,更增添了对内地的优越意识,不愿意香港回归。这成为今天困扰香港政治的深层原因,港英政府蓄意设计的社会撕裂,到今天仍然如伤口一般使中国不断失血,政治部在其中的爪牙角色,也注定了它的结局不会光明。

后来发展至1980年代,政治部包括文职人员在内有3000多名人员,架构也逐步完整,当时香港人口不过506万。“反共”成为政治部第一要务,彼时在香港只要是与公职有所瓜葛的职务,就任前都要通过政治部的“品格审查”。出身“左校”,与内地联系多,或者是表露过左倾言论的人,不可能走通警校、政务官、政府雇员等发展路线,左派的话语权、生存权、发展权受到了系统性歧视和剥夺。

鼎盛时期的政治部首长由6名宪委级官员(一名警务处副处长、一名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一名警务处助理处长和三名总警司)组成,1990年前分为行政、支援及行动三大部门,辖下再分A至H共八个小组,负责内部保安、保护特工、政治审查、由政府部门、工会、社团、街坊会、学校到社会各阶层组织的调查、反间谍及情报收集等。

1991年,政治部的A至H组八个小组编制改为S组及G组两大组别。负责行政及支援的A、B、C、G组改为G1、G2、G3,主要负责审查工作,而原有做情报评估的C组剔除政治部,改纳入警队,不再涉及国安工作。最敏感的行动部D、E、F、H组改组为S组,主要对外国特工、本地间谍、政治组织、压力团体及反恐怖活动进行侦查及监控。

改组后的S及G组的政治组人员是重新招聘,规定最多四年要调离,以免在1991年至1993年改组的缓冲期间,新的政治部人员认识旧人员,如此逐步换血,到1995年政治部解散时的最后一批“新仔”,已不认识旧有政治部人员。

这个换血行动代号“弃船”,由最后一名政治部处长方普负责。到1995年政治部解散,只剩下了约1000名S组及G组人员纳入警队保安科,工作范围已不再涉及国安。英国人1947年撤离印度时就曾经玩过这一套,通过人员换血和资料保密,不留任何情报资源给印度新政府,导致印度独立后长期陷于分离主义和宗教冲突当中不知该从何下手。香港在回归之后国安工作无法可依,无权可用,无案可查,各路人马在香江“各显神通”,也跟英国人的刻意安排脱不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