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扩内需和稳消费关键靠什么?最近媒体上有各种讨论,有人提议发钱促消费,让老百姓买买买;也有人提议定点扶持消费力强的群体,比如发钱给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也有人说现在经济不好,老百姓一没钱消费,二不敢消费(事实上中国储蓄率在上升),还是要靠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要靠基础设施(有效的,非无效重复性投资)投资,这样可以给农民工提供就业,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您怎么看?

张燕生:这三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

作为短期稳消费的政策举措发消费券,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这样做的。在中国,发消费券也是一些地方政府促销费举措,直接发劵,直接消费,直接回笼,在疫情形成消费链中断的情况下,形成修复消费链的循环维护举措。尤其发钱给个人储蓄很少的群体,如大学生、农民工,是救急举措。

为拉动消费,各地方推出规模不小的消费券发放活动,图为南京市政府推出的旅游消费券样张。来源:新华网

另一个办法,是发行特种国债,扩内需稳投资,这种做法在1998至2002年最成功。当时8000亿特种国债带动3.2万亿投资项目,改善了中国城市市政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设施、粮库等长期欠账,为入世后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

现阶段,这些办法都是扩内需促销费可以采取的手段。从中长期看,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提升中等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比重更是当务之急。

建立长效机制破解政策不合拍

观察者网:中央经济会议还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句话如何理解?是否是对2020年以来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合拍的一个检讨,比如2020年以来,我们的宏观政策是宽松的,但是房地产融资、平台企业监管等在收紧,对经济信心造成一定的打击?

张燕生:过去三年确实在政策协调上出了问题。比如说,2022年夏天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多次强调“九不准”,以防止防疫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发改委也强调地方要严格落实“九不准”,振作工业经济、畅通经济循环。但是好像地方上并没有很好的执行。这说明,发改委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与防疫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