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里,北斗系列卫星连续密集发射,一共增加了5位“新成员”。当2011年4月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入轨后,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形成了由3颗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3+3”星座构型,具备了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能力。随着2011年7月27日和12月2日,第9、第10颗北斗导航卫星“落户”倾斜同步轨道,更是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宣布,该系统开始试运行,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免费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今年,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再次迎来密集发射期。随着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该系统完成了所有卫星发射任务。至此,系统空间段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轨道卫星组成星座,标志着我国全面完成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形成了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在空间资源的角逐中,‘北斗’起步虽比GPS晚了20年,却以强劲势头迎头追赶。”谈及此处,李长江颇为自豪。

  厉兵秣马,北斗积极备战“巅峰对决”

  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中,五院研制队伍坚持自主创新,攻克了10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数十项技术空白。

  “除了对各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系统建设中还会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难题。对此,我们必须逐一攻克,实现目标。”王东介绍说,针对卫星在轨运行时暴露出的问题,参试人员按照“举一反三”的原则,不断对后续卫星进行改进。一方面对单星技术加以完善,包括加强卫星的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增强其寿命等;另一方面也对系统进行改进,包括规范运行管理、优化信号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