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太空基建项目的重要性在于,政府投资巨型项目所创造出来的需求将有力地支撑商业航天这个新产业,加速可复用运载工具、在轨建造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和航天成本的大幅降低。这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使我们在未来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望更远的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可能只是个开端。人员大规模进入太空才是太空经济的高潮。如果将空间站和道路桥梁、水电煤、通信网络等地面基础设施同等看待,那么政府就有理由以公益方式投资建造“太空城市”并以极低价格甚至免费提供给商业航天公司。而天地往返交通和太空生活服务则可由商业公司来提供。由于政府承担了基础设施成本,太空旅行的费用将大大减低。这有可能催生出一个规模巨大的太空旅游产业。这种政府投资、通过补贴牵引需求、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刺激市场扩张后进一步规模化的良性循环模式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多年来屡试不爽,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

不要以为“太空城市”仍然是科幻小说题材。国外已经出现了将“太空酒店”作为创业目标的商业航天公司。巨型太空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小规模的太空酒店会是起点,然后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一步一步才能达到目标。我们有制度优势,有基建狂魔的实力加持,现在又有了空间站在轨建造经验,没有理由落后于人。

陈蓝: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高潮,基建狂魔走向太空

美国OAC公司计划的太空酒店(图源:OAC)

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竞争对手。美国在地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特朗普和拜登政府的“巨额”基建法案都虎头蛇尾。它们即使通过,由于资金利用率低于中国数十倍,情况估计也不会有太大改观。NASA的情况也类似。这些年SLS重型火箭和重返月球计划步履艰难,显示问题已积重难返。

马斯克的商业航天帝国是中国真正的对手。他目前在可复用火箭等技术上领先中国。他也在实施星链、星舰等巨型项目。但如果是空间太阳能电站和太空城市这种规模高一等级的项目,恐怕也会力不从心。至于前面提到的太空酒店公司,目前还在PPT阶段,后面的路还很长。只要中国能在规模化上发力突破,胜出的机会更大。太空再现“基建狂魔”不是梦。

未来的某一天,当一个中国制造、璀璨夺目的“天空之城”从星空中划过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想起2022年的那个夏秋,他们的前辈们是怎样迈出太空基建第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