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认为,对俄制裁“表明技术出口管制不只是一种预防性工具”,而且可以成为“美国及盟友的新型战略资产”。同时,美国还将加大对国产半导体及相关硬件的投资。

该方法的可行性已在第一次冷战的经历中得到验证。苏联经济体之所以在信息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部分原因正是美国的出口管制。然而,这一做法对中国能否奏效,仍是存疑的。中国已成为了世界工厂,正如二十世纪的美国,其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远比苏联的巅峰期更为全面和深厚。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三体人在派出侵略军穿过太空的同时,以星际监视遏制地球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发展的遏制,真的能帮助美国赢得第二次冷战吗?

诚然,近期美国商务部的对华出口限制(限制对华出口先进图像处理设备和芯片制造技术,禁止在中国超级计算机上使用美国芯片和专门技术)使中国相当为难。这一措施几乎完全切断了中国从韩国、台湾和 “美国人”(指所有美国公民和美国绿卡持有者)处获取高端半导体芯片的渠道。

中国也确实无法拿出立竿见影的对策。中国的绝大部分芯片制造能力都处于低技术节点(尺寸大于16纳米)。中国大陆无法在一夜之间复制出一个拥有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台积电。哪怕武力收复台湾,也不能指望台积电会照常运转——台积电的芯片工厂极有可能毁于战火;即便工厂得以保全,假如工作人员逃离台湾,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设备停止供应,工厂也无法运转。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束手无策。中国在铜、镍、钴、锂等矿产的加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矿产对现代经济至关重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控制着逾七成稀土的开采和加工。所谓“稀土”包括17种矿产,用于制造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半导体等设备的组件。假如中国切断对美国的矿产出口,虽然无法对美国造成致命打击,但足以迫使美国及其盟友仓促开发其他矿源。

不可持续的财政政策往往被视作美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未来十年间,联邦债务的利息支出可能超过国防支出。同时,假如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量化紧缩措施,那么由谁来购买每年增发的所有美国国债,目前犹未可知。

中国是否可能以此为契机,在金融方面向美国施压?截至今年7月,中国持有价值97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外国持有者。很多人都意识到,假如中国选择抛售美国国债,将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美元汇率下跌,尽管这一做法也会使中国自损八百。

相较于金融领域,美国在资源方面甚至更为脆弱。美国早已不再是制造业经济体,而成为了一大进口国。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尉马修·苏亚雷斯(Matthew Suarez)在《美国使命》上发表了一篇颇具见地的文章,文章指出,这一转变使美国高度依赖世界商船。苏亚雷斯写道:“除石油和大宗商品外,绝大多数国际贸易货物都是通过约6.1万艘商船上的600万个集装箱来运输的。这种商品流动必须基于同样稳健的数字信息平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