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两个“突发意外”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从多地防控情况来看,对奥密克戎早期清零是可以重复实现的。深圳是人口众多的一线城市,还直接面对香港的冲击,也漂亮地做到了。笔者在深圳感到防控很有希望,清零代价不是太大,就是需要有全城检测的能力,进行每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检测一次的各类防控安排。这本质上是一种有组织的生产劳动,是中国的拿手好戏。如果形成这个观念,如何对待病毒就有底了。抗击疫情,不能靠大规模封锁居家防疫,而是靠积极组织常规检测。如果全城人像吃饭一样随时能方便地检测,疫情就永远只会是小规模的,在早期发现并扑灭不难,而且检测也不影响生活。

只要不再发生破防的重大失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是高度可控的,而且代价也是可以估算的,不要图省事,干脆就投入足够的资源实现绝对安全可靠而且便捷的疫情监控体系。假设中国14亿人每年人均50次检测,一年700亿次检测,成本可以低到两三千亿,完全可以承受。而且这并不只是纯消耗,也创造了GDP,相关资金会进入经济流通。

如果基于检测能力实现了对疫情绝对可靠的全域监控,就可以回到之前的思路,对疫情防控有充分信心了,一些地方上过度防控阻碍经济发展的“土政策”可以取消。如果到处琢磨如何堵漏,甚至不让外地人来,这实际很不科学,一直存在“层层加码”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对漏了之后的防控没有底气,只好互不信任一刀切。

可以设想一个理想模型:如果全国14亿人每天都测核酸,病毒怎么可能悄然传播不被发现?病毒稍传播开来,只要测得够密集,就一定会被发现。一个最近5天测了4次核酸都是阴性的人,即使所在地区行程码带星,外地也完全可以放心地让人来。就算万一有问题,也可以在本地即时发现,迅速扑灭。如果城市都建立了有绝对信心的密集检测网络,中国面对奥密克戎也敢宣称固若金汤。

实际这个模型可以大幅优化,重点地区抽样检测,如全体一周轮着测一次,基于概率模型也可以放心了。

陈经:两个“突发意外”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4月3日18时42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抵达上海虹桥火车站。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海沙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