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跨国公司而言,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以应对上述脆弱性可以从以下两种思路展开:一是扩大原材料与中间产品的供应渠道以分散“断供”风险,即同时向多个供应商购买同类原材料或零部件;二是增强生产基地布局的灵活性与多元性。关于第二种思路,具体而言,就是不再过度强调低劳动成本在生产基地布局中的首要地位,而是进一步重视政府在自然灾害与突发危机中的治理能力及对社会经济的修复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此次疫情证明,面临停摆危机,政府能力与市场需求可能最终成为产业链重新恢复活力的关键。

事实上,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实现跨国产业链重组的趋势虽然目前仍未成为普遍现象,但已有所显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转移生产基地并不完全是以疫情为诱因的。在2018至2019年大国贸易冲突激化时期,已有部分跨国企业产生了将生产线由中国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意愿与规划。

从各国政府的角度看,应对跨国产业链脆弱性的方式之一是“全产业链”的建设,这也是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所热议的重构全球产业链的一种思路。在“全产业链”之下,一国将承担某一产业或产品(尤其是战略性产业或产品)从研发设计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以减少国际因素的波动对本国生产活动的冲击。尽管这是一国规避国际风险的最有效方式,但“全产业链”的建设要求该国在资金、基础设施与技术等多个方面具备全面的配套条件,需要长时间的经营与布局,只能作为具备一定工业实力的国家的一种长远产业发展规划,而难以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重构产业链的一种选择。

总体而言,上述跨国企业或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调整全球产业链的方式或思路,将可能瓦解原有跨国产业链的“互补式”的格局,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即供应商多源并存,生产基地多地散布,以及一国内部生产活动的多元且全面发展。

跨国产业链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理解,一个是贸易维度,涉及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的进出口;另一个是生产维度,即一个产品或产业从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到加工组装和销售环节分别由不同国家或地区承担。如果说2018至2019年的大国贸易冲突是对跨国产业链贸易维度的冲击,2020年的新冠疫情则可以视为对产业链生产维度的全面考验。短期而言,疫情对于产业链的冲击无疑是“破坏性”的——部分跨国产业链已直面停摆危机;但长远来看,此次疫情可能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时机,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一种对全球产业链过长的“建设性”回调。(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外交项目组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