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节谈反垄断与元宇宙:马克思对于殖民地很多观念都适用于互联网空间熊节谈反垄断与元宇宙:马克思对于殖民地很多观念都适用于互联网空间

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的Metaverse,成为扎克伯格将公司改名Meta的渊源

在摆脱不了真实世界的前提下,我们会看到扎克伯格们在创造这个元宇宙之后,实际上想的也是要以真实世界的主导权控制虚拟世界的规则,反过来再以虚拟世界的盈利回馈真实世界,这样的逻辑,今天的网游玩家都不会买单。

所以这个问题中国看得很清楚,我们一直就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认同它是一块新的空间,但它是我们整个社会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仍然要站在公平、民主、共同富裕立场上治理它,而不会认为它是一块蛮荒之地,用丛林法则跑马圈地。

观察者网:这个话题很有趣,能不能请您谈一下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系,数字世界在过去数十年发展非常快,它的秩序已经经历过很多轮的颠覆与治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熊节:这是挺有意思的问题,您说的过去数字世界秩序有很多轮的颠覆与治理,我想先了解一下,这是基于什么角度的观察?

观察者网:我觉得是过去互联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10年就会有一个迭代的发展,其中似乎有一条主线,就是大公司和一批有互联网精神的个人、团体进行博弈,每一轮都有一些对过去的产品叛逆、不满的人出来,做一套新的东西。

熊节:互联网起初是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出现的,被视为电话和电报的替代,或者用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话来说,是一种增强。但这个工具是一个交流和媒介的工具,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可以成为一个意识形态的工具,所以会产生一种“狗与狗绳”的关系,人类认为它是工具,是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但是当互联网这只“狗”发展强大以后,它有自己的“意愿”,会朝某个方向自主发展,并且有带动社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中国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和西方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你刚才提到的“互联网精神”的传统,我认为它是一个很西方的东西。比如西方早先的《银翼杀手》《神经浪游者》等等科幻作品,实际上都是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出现的,当时西方已经在构想未来有一个跟物理世界非常隔离、非常独立、有自身规则的虚拟世界,它代表的“赛博朋克”(Cyberpunk)源于西方反战的嬉皮士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