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汉和防务周刊》的平可夫也称其从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得到消息,乌克兰与中国一直在就联合设计大型运输机进行谈判,而且两国将就此签署协议。平可夫还引用乌克兰军事工业消息来源称,大型运输机的基本设计概念已有定案,中国军用运输机采用的设计概念与技术与乌克兰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的安-70运输机不同,将由四台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据称,在两国签署相关协议后,运输机其他设计细节也会定案。平可夫指出,虽然近几年中国不断巩固其与乌克兰的战略军事联系,但这却是两国首次联合开发大型飞机。他引用来自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消息来源称,中国在这个项目上没有向俄罗斯寻求援助,这暗示着中国设计合作的对象正从俄罗斯向乌克兰转变。这还暗示出新飞机将会是安-70运输机的升级版本,而不仅仅是它的复制品。平可夫称,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安-70运输机进行飞行测试时,中国便对该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平可夫认为,中国之所以做出要在安-70运输机设计基础上生产自己的军用运输机的决定,是想利从安-70运输机已经完成的大量飞行测试中获取经验,以缩短研发时间。平可夫称,中国缺乏设计、制造大型运输机方面的经验,其在该领域内进行的相关项目也不顺利,如中国的运-8F600中型运输机项目,也是在2002年得到安东尼飞机制造公司的设计援助后才得以顺利进行。

  

运-20设想图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最终的运-20方案却似乎完全看不到安-70的影子,反而与“落后”的伊尔-76存在诸多相同点。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事实上,运-20选择伊尔-76而非安-70作为基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国空军使用伊尔-76多年,对于伊尔-76的技战术特性早已有深入了解,已经积累了使用、维护和管理大型运输机的经验。运-20以伊尔-76为蓝本,在批量服役后可沿用伊尔-76的大部份使用经验与维护设施,有助于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安-70存在运载能力上的先天不足,其载重量、货舱宽度均不能满足中国空军运输重型装备的需求。若对安-70进行重新设计,则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耗费较长时间,最终造成设计定型批量装备的拖延与成本的上升,这对于中国航空工业和中国空军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运-20的主要设计制造方中航工业虽与安东诺夫设计局合作历史悠久,但以往的合作项目仅限于对运-7/安-24、运-8/安-12两款技术成熟的中型运输机的改进,并无合作开发大型运输机的记录,以往的合作经验并不完全适用。最后,还应充分认识到引进仿制改进安-70将会遇到的巨大困难。中国在大型运输机研制工作上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反倒是俄乌两国在安-70上的纠葛令人担忧。俄乌两国经济低迷,研制厂商得不到足够的研究经费,军队用户也没有足够的采购经费,加上试飞中失事的打击,安-70能否在母国生存下来都还存在疑问。D-30发动机本身也还存在隐患,能否满足西方严格的发动机排放标准也令人怀疑,桨扇推进的经济性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稳定也不再凸现。种种困难还导致了俄乌两国之间的持续争执,例如2003年4月俄国防部公开宣称正式放弃安-70,改为采购本国的伊尔-76MF和图-330运输机。尽管这一说法只是俄乌双方在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风险上讨价还价的伎俩,但着实让研制厂商和有兴趣的外国客户捏了一把汗。

  另外,虽然由于美国对华实行军事禁售并严格控制向中国输出航空技术,但随着中美两军的交往日益密切、C-17在国际各大航展上频频亮相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时C-17亲临汶川灾区,C-17的部分设计细节可能已经被中国所掌握。中国可能借鉴C-17的部分包括先进电子系统和燃料效率技术,以及超临界翼型等先进的气动设计。这些对于中国研制运-20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